•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数学课堂对话有效性的探究

浏览数量:2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5-02-05      来源:本站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认识。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意味着合作与探究。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就是对话教学的本质。它是师生尽情展现教学过程魅力的一种手段,也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场对话的启示:

场景:夏日的夜晚。
妈妈:妞妞,去把灯关了。
妞妞:妈妈,咱们明天把太阳也关了。
妈妈:关灯可以用开关,太阳没开关,怎么关呀?
妞妞:可以用云来关啊。
……
  这是发生在一对母女间的真实对话。对话中的母亲是智慧的,她并未直接对女儿的想法做出是非评判,而是巧用类比,引导女孩自己思考把太阳关了是否可行;女孩同样是智慧的,她以自己积累的经验,想出了办法:摘片云来!相信,女孩的绝妙念头是让母亲所料不及的,但这个解答却是在母亲充满智慧的提问下引发的。
这简短的对话,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让人怦然心动。
课堂上,我们也希望能有这样 “充满生命气息的对话。
一、让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有效对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一堂课都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讲究课堂导入设计。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问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为进行新课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对话气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课导入形式有:游戏、猜谜、儿歌、故事、典故等。这些有趣的方式方法将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孕育精彩对话,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上《用字母表示数》时,课的引入和结束都用到了儿歌的形式展开,开始: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张嘴,3只青蛙( )张嘴,…… ( )只青蛙( )张嘴。先让好几个学生说,都是具体的数,生越说越开心。师问:你有办法说完吗?生一:亿;生二:无数;生三:n 。师:你们同意谁说的?为什么?生:用字母表示数。师:有什么好处?生:一句就能概括,简便。学生从唱儿歌中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的尾声,还是这首儿歌。但是在知识学习后儿歌的内容有变化了,有提高和拓展的训练了。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条腿。虽然此题有点难度,但是学生探究交流的热情依然高涨。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还依依不舍,津津有味。

二、好的问题是智慧的一半,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下展开对话。
高效率的课堂对话源于好的问题。问题不能太容易,需知没有困难,就没有智慧;问题不能太复杂,那会让对话者时时处于被动状态,逐渐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斗志。好的问题是富有启发性的,它能让问题解决者自己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且这突破口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它能变化衍生出很多相关的新问题,引导问题解决者梳理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它能启发问题解决者自己察觉思维的漏洞与缺陷,使其成为一个智慧的自我纠错者。
好的问题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源于教师对数学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它常常是生成式的。一次文本的阅读,一个学生的发言,一次动手实践的过程都有可能让教师产生灵感,用一个好问题推动课堂对话的展开。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瞧: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一个钟面)你们知道吗,生活中漂亮的钟可真多呢!——(课件呈示各种美丽的钟,欣赏到最后一面钟时,请小朋友看时间。)
1:老师,这是11点了。
师:  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告诉我们吗?
1:我是这么看的,短针指向了11,所以就是11点。
2:那短针叫时针。(有学生大声补充)
3:老师,我能说清楚,我妈妈以前也告诉过我,我觉得是时针指向11,分针指向12那里,这样就可以说是11点了。
师: 真是个能干的机灵鬼,把自己看时间的好方法送给了小朋友们。谢谢你!其他学生相信也这么能干的,也请你们把看时间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
学生静思几分)
4:我是这么看的,当分针走到了12这里,时针走到了11这里,就是11点了。
5:老师,我想说的是,11点好象也可以说是11时。就是说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11就是11时了。(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态,多厉害的学生啊,交流就是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
师:  多聪明的孩子。谢谢你!
下面有一组时间(出示:200   500  700)请大家认一认,并在组内说一说。
要求:1,让他们听清楚你是怎么看时间的。
2
比一比,哪组说的更清楚,明白。
        … …
    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解放孩子的口,让孩子畅所欲言,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应该是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上述教学环节中,孩子们在互相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对话交流,逐步完善自己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在他们灵动的对话中,无痕地生成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把对话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三、让活动激活学生积极对话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得身心和头脑都得到锻炼。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片段:测量篮球场的面积。

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测量篮球场的大小。部分学生在没有携带测量工具的情况下,课间去测量。有的目测,有的用步测。但大家在一起商量后认为,目测和步测有较大的误差。有人建议:张开双臂大约是1米,我们何不来个手拉手测量?一语道破,学生们手拉手站在长方形的长边上,通过报数,很快测量出长边,再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出宽边,从而很快地算出篮球场的面积。

教学片段:了解千米。

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先观察100米有多长,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你能知道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区实践。在实际走了100米后,可以让学生估一估:照这样的步子走,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走1千米大约要多长时间?在想象1千米大约有多长的一段路程。让学生交流体会:从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00米?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的同学如果在1千米以外跟你大声说话,你听见吗?这些在活动后的交流对话,可以激发学生说的冲动,有说的素材,对促进课堂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感情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师生在课堂上配合默契、和谐一致的基本保证,所以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运用语言、表情、手势、神态等手段与学生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调节课堂气氛。

有效对话应该建立在师生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而要真正做到平等,教师必须具有一颗爱心,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把自己当作是其中的一份子,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想方设法引导进行有效对话,努力构建有效对话的情境。教师要“开发资源”以“超越文本”,“巧妙预设”促使学生自主“生成”。在对话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处在良好氛围中,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才会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才会体验真情,再创生活,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话,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对话的目的。


栖霞教育之家

Copyright @ 2019 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