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61 作者: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发布时间: 2020-11-10 来源:本站
“山间气候晚,初冬菊英回。” 2020年11月9日下午,栖霞区小学语文三四年级“搭建习作支架,提升习作效率——‘改-导-赏’三位一体习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拉开序幕。栖霞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陈道佩老师、南京晓庄学院莫先武教授以及栖霞区全体三四年级语文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导-改-赏’三位一体习作教学”即是作文导写、作文评改和作文赏析三种不同课型,旨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习作能力,使他们乐于表达、易于表达。
此次活动由中电颐小居则满主任主持。活动伊始中电颐和家园小学家园小学的徐苏校长为此次活动致辞,首先,他对参与本次教研活动的区小学语文研训员陈道佩老师、晓庄学院莫先武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就长期以来对本校语文团队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紧接着祁晓燕、谢寿梅、刘晓红三位老师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三节课。
第一节课是由祁晓燕老师带来的习作导写课。祁老师带领孩子们从这一单元的内容入手,让同学们回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物或是场景,并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嘴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心想……对这些有难忘的事物、场景畅所欲言。接着,祁老师用式样不同的图表为孩子们巧妙地搭建了习作支架,让学生动笔变得简单而快乐。
在精彩的作文导写课后,中电颐和家园小学居则满主任在微讲座中,与各位老师们一起分享了中电颐和家园小学的习作教学行走之路。自2016年起,中电颐小就开始了“‘导-改-赏’三位一体习作教学”课题的研究,并多次举办区级习作教研活动。每次活动以后,颐小团队都会就出现的问题继续探讨,力求将三位一体的教学范式更高效化。经过四年多的努力,颐小语文组团队多名老师在区级活动中亮相,在多篇杂志中发表相关论文,习作教学课题更是已经顺利完成区级结题。未来颐小语文团队还将梳理前期的成果,向更高层次行进,最终形成中电颐和家园小学语文教学的品牌。
微讲座后是由谢寿梅老师带来的作文评改课。课堂一开始就传来了朗朗读书声,一首有趣的“修改歌”带着孩子们一起认识了“删除符”、“修改符”、“添加符”这几位修改习作的“小帮手”。接着谢老师以游戏的方式带着学生们闯过“格式标准”、“特点清楚”、“语句新鲜关”、“妙笔点评”这四个关卡,原本枯燥的修改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第三节课,迈皋桥小学教育集团刘晓红副校长执教作文赏析课。刘老师首先邀请三位同学朗读了自己的习作,读到精彩之处其他的“小听众”们纷纷起立表示赞赏,在此环节还特别邀请到了莫先武教授为孩子们颁发了奖状,在这分享互动中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写之乐”。接着,在分享评语的过程中孩子们互相交流并收到了来自教研员陈道佩老师颁发的奖状,“改之乐”在孩子们心中绽开。最后,刘老师又带着孩子们重新回到课本,回到单元导语“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鼓励孩子们多观察、多发现,让“察之乐”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展示课后,陈道佩老师对授课的三位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这样的习作课是生动而高效的。只有让学生喜欢写作,盼望着每周的作文课,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同时,针对三年级学生刚起步的学情,搭建图表,绘制思维导图,提供词语锦囊,材料资源包等利用不同的支架就会降低学生起步作文的门槛,这一点尤为重要。
莫先武教授则从两个方面肯定了中电颐和家园小学对于习作教学的研究。一是技术支架发生了质的飞跃。即在作文指导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为其搭建写作框架,提高写作技巧。二是动力支架的搭建达到了较高水平。即以交流分享、小组互评、颁奖仪式等方式让孩子乐于享受自己的写作成果。最后莫教授还为各位老师提出了以下三点宝贵的建议,首先是采取“导、写、评、改”的循环模式。其二,进一步提升技术支架的质量,让习作指导的切口开得更小、研究更精致。第三步,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品质,制作评价量表。莫教授强调,习作应与学习生活、课外阅读相关联,实现语文学科的融合教育。
此次习作研训活动我们还连线陕西商洛的合作学校,利用便捷的网络共同分享、携手进步,为老师们如何上好习作课树立了典范,改变了原来“学生写,教师改”的单一交流形式,让作文成了全班同学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分享、互相督促的氛围中,孩子们更愿意努力把作文写好,修改好,在班级中赢得赞扬和荣誉。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研究、不断探索,激励着每一位教师走向习作教学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