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0 作者: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发布时间: 2024-10-24 来源:本站
——记中电颐和家园小学数学组第一次理论学习活动
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实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切实理解新课标中的“量感”并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10月24日中电颐和家园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新课程标准》量感理论学习活动。
《课标2022》将与量感相关联内容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主要内容分散在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这两个领域中,如周长、面积、体积(容积)和角度等内容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度、时间、质量、货币等内容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同时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安排在不同的学段里。
学习后,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毛敏艳老师认为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和度量思想等,就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量感培养与数感的形成进行有机“嫁接”,从而给学生更为直观的量感体验。
徐雪玲老师认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知识螺旋上升,思维与能力要求不断进阶的特点。1-2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感知为主的阶段,量感的培养要学生通过感官进行感知和比较,如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而获得,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感性具体阶段。3-4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量有了一些感知,特别是长度的学习,为培养学生度量意识真定了基础。所以3-4年级学生学习周长和面积等内容时,可以促进学生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5~6年级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阶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方式学习度量内容,促进学生在更抽象的层面理解度量,建立量感。
曹阳老师认为小学生“量感”的建立需要通过多种感官直观感知。教师可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多元的直观理解,在具体“量”的感知中,形成清晰的“量”的表象。
薛静老师认为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各种物理量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以提高他们的量感。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本次新课标学习专题教研活动,不仅让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将新课标的理念根植于心,躬身实践于课堂阵地,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继续探索,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图文:季莹莹
审核:林思思
微推:周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