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0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5-02-05 来源:本站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带给我的启示 听了仙林小学两位老师的课已经有几日了,这几天一直在脑海中思索,我收获了什么?从中我得到了哪些启示?我想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一谈我的体会。 1.字词训练扎实、有力。 无论是“喉”这个字的书写,还是“同仇敌忾”中“忾”的词义解释,教师的教学都很扎实。一个形象的提示:“谁都不会愿意喉咙里有根骨头”。一个方法的引导:“看‘忾’这个字,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一个‘气’字,心里有气。大家来猜一猜它的意思……”可以说,这两处教师的指导很是到位,既告诉了学生正确的答案,又融入了方法的指导。字词训练扎实、有力。 2.课外拓展适当、有度。 这节课上老师就题目进行了适当的课外拓展。“你想到那些与‘烽火’相关的诗句?”这个问题的抛出,在帮助学生理解“烽火”意思的基础上,也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这一点拓展非常巧妙。当时听课时就感觉眼睛一亮,有种茅塞顿开之感。 3.方法指导巧妙、有效。 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求我们会用语文。我经常苦恼于学生不会阅读分析,不会找关键词句。告诉了学生方法,可是学生还是不会运用。但是在这节课上我似乎找到了可以解决困惑的途径。“这些段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没有明显的标志?这从事情的起因写起,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顺序?”老师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从而自己效仿、运用。方法的指导巧妙、有效。 此外,课后应校的点评也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我从没想到,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竟然还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运用,我真的惊讶了。惊讶中更多的是敬佩。这不禁让我想起应校的一句话:“工夫在平时,平时要注意观察、研究,注意训练孩子的能力。” 是的,要想做个有心人,工作上要细点、再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