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0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5-02-06 来源:本站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属于少年儿童期,心理学认为,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而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以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竟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带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诚的微笑、友善亲切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语文课在有爱国主义内容的课文时,教师要洋溢着正义之情、爱国之情,以你的爱国之情的曲折起伏去叩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潮随着你的心情激荡澎湃。讲课时,常常给学生恰到好处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这都使学生倍受鼓舞;有时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如果教师适时讲一个小笑话,则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
二、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提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基于对这一新理念的认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如当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说:“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知识吧!”,学生就会感到很亲切;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动作又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会主动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
三、在语文教材中挖掘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章除了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如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所以说,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并不单一,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可有所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在合理的评价中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合理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1、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一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评价。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如“你朗读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字越来越漂亮了”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以期待性评价为主,如“你要是能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让学生懂得与别人合作的快乐。二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2、在鼓励与表扬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话说得好,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你把这个句子读得真美!”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这就是勇气!”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自信、快乐中提高心理素质。
五、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