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浏览数量:0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5-09-22      来源:本站

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怎样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呢 ? 学习了《走进课堂——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后,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语文课堂的开放首先是学生的开放,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比如《雨铃铛》案例中张老师一来就给学生确定了学习的内容——春雨,教学目的性非常明确;在识字学词时,先出示生字生词,也就是告诉大家这课字词学习的重点,避免了教学目标的偏离,然后留出相当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探索和实践,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追求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生怕学生“节外生枝”,打乱教学思路,干扰教学进程,影响原订的教学计划,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真正活动起来的课堂是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它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维火花,“乱”往往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差异性和学习方式的个性特征,它是以老师设计的活动为基础而迸发的一种生命的激情,是教学活动的升华。如张老师在《雨铃铛》的识字教学中,进行了“学生自主探究识字方法的研究”。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解决识字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本课的生字进行归类,研究出不同的识字方法:用连词的方法记住“盖房、房檐和铃铛”;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洒、沙、招、响”;用想象的方法记住“串”;记忆“泼”字时,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水力(三点水)发电”,不但发挥了自主性,创造力也得以很好地体现。
二、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要让学生动起来,还他们开阔的思维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突破以往束缚多、视角窄、设计比较死板的问题模式。北师大实验教材主编郑国民老师,曾经阐述过课堂提问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在课堂提问中,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二,具有开放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孩子能够从各个思维的角度和方向寻找答案;第三,总是能引起思维的兴趣,有引起对话的魅力,就是孩子和问题的对话,同时孩子与孩子之间、与教师之间引起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的每一次提问都具有一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如《雨铃铛》案例中对“你觉得雨声还像什么? 一问的改造就比较成功,张老师大胆突破教材,舍弃了教材中的问题设计,而换成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读了这首儿歌,你了解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设计比教材原设计灵活,拓宽了学生的视角,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闪耀思维火花,因此学生的答案也丰富多彩了。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雨的声音是沙沙响,沙沙响。”这是学生从书中了解到的内容;有的学生说:“读了儿歌,我仿佛看到了雨滴落到了嫩叶上,被叶子喝掉了。”这是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还有的学生说:“读了这首儿歌,我想到了《春夜喜雨》这首诗。”正是由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得以激发。
在引导学生体会春雨赋予万物的勃勃生机后,张老师设计了续编儿歌的环节:“除了小燕子,春雨还会招呼谁?”学生一边想象春天万物的变化,一边将所想到的内容以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问题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引导学生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使得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它启示我们:如何使用教材——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材教”才是现代化教师应有的姿态。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做相机诱导、即时锤炼,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
三,教师应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开放也呼唤教学氛围的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的是再好不过了。教师以朋友般平等的姿态出现,引入多种课程资源,综合运用灵活多变的多种手段教学,不断给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都是开放教学氛围的组成部分。在《雨铃铛》案例中,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用得很到位,既激励了学生,又让学生觉得亲切,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在传达春雨带来的清新蓬勃之感时较为恰当地引入音乐元素,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体验渐趋深刻,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此外,执教老师在放手让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很自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怕学生出错,也不担心学生“乱”,这也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必需的。它同时也说明开放的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包括知识储备、调控能力、教学机智、心理素质等。
一位作家曾说过:“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带来自信、快乐!”是的,教育是一扇门,它是开放的,它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里都是“进行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努力建设起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就能给孩子们构建一个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开放世界!


栖霞教育之家

Copyright @ 2019 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