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体验相结合,有效开展班队活动
浏览数量:0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5-09-22
来源:本站
实践与体验相结合,有效开展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优质高效的班队活动能收到“晓理、动情、导行”的效果,内化积淀学生稳固的道德品质。
然而,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班队活动因教师的认识偏颇,陷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重形式,轻教育
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为使学生活动具有更多的娱乐性质,许多班主任往往过于讲求活动的形式,歌曲、小品、相声……应有尽有,花里胡哨,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以至于掩盖了班队活动的本质——集体教育。一旦陷入这一误区,班队活动就失去了其教育意义,削弱了其育人功能。
[案例1]
有一位教师组织了一次“争当文明小天使”的班队活动。课上,队员们兴致勃勃地表演了相声、三句半、快板、齐唱、乐器演奏等文艺节目,可谓不亦乐乎。可课后问起他们小学生讲文明应从哪些方面做起时,却很少有学生能答上来。
纵观时下的班队活动,有很大一部分带有随意性、盲目性,其内容多为教师信手拈来,形式多为单一的表演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性质应定位在“班队文艺活动”更确切些。
成功的班队活动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既要注重形式,更要讲求实效,即通过实践活动给予学生一些切身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如果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那么班队活动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班队活动应该走出表演化或木偶化,让活动富有教育意义,让学生的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误区二:重自主,轻引导
班队活动中,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主性,往往将权力下放给班干部,从班队活动的选题、内容到形式,都由学生(多为学生干部)自定,很少过问。这样,虽然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但班队活动的质量却难以保证,其育人的功能也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2]
有位班主任组织开展“水果拼盘”主题班队会,旨在通过买水果、做水果、赠水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可是,教师在无组织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班会活动中整个教室乱成一团,有的学生扔水果,有的抢吃水果。活动过后,学生道德上的收获微乎其微,教室却一片狼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班队活动中,学生能做的事教师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但是,教师“导”的作用却不能丢,假如失去教师的“导”,那么所谓的“自主”只能是放任式的自主了,这与班队活动的初衷是相悖的。
误区三:重灌输,轻体验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也就意味着你的教育已失败。”这告诉我们:学生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倘若我们急功近利,活动意图过于直接,一开口就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只重视认识的灌输及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他们对活动的漠视,甚至给他们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言行不一”、 “知情不动情”等等。故而,成功的班队活动不应是单刀直入式的说教灌输,而应该是春雨润物般的感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细致的体验,从而真正达到观念的内化
[案例3]
某班一次班队活动的主题是“做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讲学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接着机械地逐条朗读学校的规章制度,最后请学生集体签名。其间,教师不厌其烦地讲空洞的教条,学生昏昏沉沉地听理论,这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班队活动课,效果实在令人担忧。
那么,如何做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将实践与体验结合起来,进而有效地开展班队活动呢?
策略一:从生活中提炼主题,开展预设型活动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活动的,这个主题是教育的核心,好比一首乐曲的基调,起着“定音”的作用。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班队活动的教育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把准学生的思想和班级的舆论这条脉,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形成道德素养。
[案例4]
本校六年级一位班主任在发现班上同学之间存在互相起恶意绰号的现象后,并没有进行说理教育,而是借用班队课时间发给每位队员一篇题为《发脾气与钉钉子》的文章,并由此开展了一次小小的实践体验活动。文章的大意是:一个很任性的男孩常常对别人乱发脾气。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后院的围墙上钉一根钉子。直至有一天,这个男孩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了。之后,父亲又让他忍住脾气的时候,就拔一根钉子出来。当男孩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的时候,父亲告诫他说:“孩子,这些围墙的小洞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了。你想想,你生气时说的伤害别人的话,也会像钉子一样在别人的心里留下伤口,不管你事后说多少对不起,那些疤痕将永远都存在。”读完故事,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读后感,并讨论班级里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学生各抒己见,纷纷指出给别人起绰号与钉钉子毫无差别,并下决心要改掉这种不良习惯。
上述案例中,这位班主任意识到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某些不良品质,于是抓住契机,用曲径通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交流、讨论等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体验,在活动中强化道德认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当被起绰号的学生讲自己的痛苦经历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从中获得道德体验,促成道德行为。
教师组织班队活动,必须认真分析班级现状,抓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为多数学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从学生思而不清、想而不明、懂而不做的问题中,提出带有启迪性的主题, “小题大做,步步深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体验,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策略二:捕捉不曾预约的精彩,开展生成型活动
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活动过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突发事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如能以冷静的态度、精辟的洞察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巧妙的组织能力,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型班队活动,将会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案例5]
这是一场让人始料未及的雨,而且一下就是两个多小时。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课文课。突然,门外出现了一位头发花白、衣着破旧的老奶奶,原来她是给孙女莹莹送伞来的。莹莹跑到门口,嘴巴翘得老高,还一个劲儿地推奶奶回家。许多学生看到后偷偷地笑了。这位教师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在班队课时开展了一次“说说我的爷爷奶奶”的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这位送伞的老奶奶,还有其他同学的爷爷奶奶。班会在“爷爷奶奶,我们向您敬礼”的诗朗诵中拉开序幕,先请爷爷奶奶们介绍抚养儿子、孙子的生活点滴,许多孩子噙着泪水听完这些感人的故事;然后再看两则具有鲜明对比的小品,一则反映尊敬长辈的主题,另一则正好相反。欣赏后,请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谈谈体会。学生们一致认为爷爷奶奶们既把父母养大,又把自己带大,很不容易,应该孝顺他们。最后,队员们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真心话,其中一部分当场送给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以接受他们的监督。
这位老师颇具慧眼,从一次偶发事件中洞悉了孩子们不尊敬长辈这一普遍性问题,并以此为主题设计开展了一个富有生活性、互动性、情感性的活动。这样的班队活动,不是教师讲解、灌输,而是让学生现身说法,在与同学、爷爷奶奶的交流中,以情动人,捕捉平时难以获得的体验,起到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的作用。
策略三:开发曾经忽视的因素,开展传统美德型活动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历史,五千年来,积累了不少的美德,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进入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光荣革命传统能结合时代精神,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发扬光大。但从目前情况看,有人认为传统美德教育已经过时,有人连什么是传统美德也不知道。这些现状警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而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班队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案例6]
本校一位四年级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妈妈的艰辛和母爱,在母亲节前夕的一次班队课上开展了“负重感母恩”的活动。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背一个3公斤重的书包,上完一节班队课。一节课后,教师问学生有没有愿意再尝试的,结果全班鸦雀无声。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十月怀胎相当于多少节课,想一想妈妈生你、养你要付出多少心血,并让学生回家后写下此次活动的体验日记。在第二周班队课上,大家不仅交流了体验日记,还设计了一项项富有创意的“我让妈妈露笑脸”的实践活动,准备在星期天付诸实施,给妈妈一个惊喜。
在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两节班队活动课的时间,给了学生一个特殊的实践活动——负重,并通过计算、讨论,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为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关心父母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总之,只有走出班队活动的误区,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学生的认识才能根深蒂固,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