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7 作者: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发布时间: 2021-04-01 来源:本站
第一节课由徐雪玲老师执教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徐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教学中徐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
第二节课由薛静老师执教四年级《简便计算》,薛老师在教学时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问题研学以计算四、五、六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答,自己说出解题思路,对三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利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三节课由聂怀媛老师执教五年级《和与积的奇偶性》。聂老师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层次分明。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研学,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再探索几数之和的奇偶性,让学生在举例、概括、交流中总结出和与积的奇偶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杨清友主任对三节课进行了评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等式的意思简洁概括表达出来体现了思维的提升。课堂上要多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在展示的时候,提问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交换律要说明表示的意义,结合律引出算式开始不要过多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节课在新授的时候要强调学习的方法,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学生形成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强化学生运用简便计算的意识,最后拓展延伸,共4个层次。其中在出示学生的算法时,可以直接出示不同的算法后让学生比较,说出喜欢哪种算法并要说明理由。
第三节课在设计问题研学时,不用局限于表格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题目要求来列算式,汇报时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把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研究扎实,研究几数之和的奇偶性时,放手让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